当前位置:
首页 > 中医 > 曹仁伯《继志堂医案》光绪刻本,“他人所弃而不治者,以数剂愈之”

曹仁伯《继志堂医案》光绪刻本,“他人所弃而不治者,以数剂愈之”

《继志堂医案》,光绪26年版,2册共176页,(清)曹存心撰,曹仁伯(1767~1834) 原名存心,号乐山,字仁伯,海虞镇福山东湾街人。

《继志堂医案》是作者平生医疗实践的系统总结。治案分门辑录,以内科杂证居多,善于剖析病情,阐述医理,推论病原,审病较细致。能使读者体会到曹氏辨证施治特点和学术思想。曹氏治疗湿热夹阴虚等复杂病证颇有心得,处方灵变周密,切于病情。

右继志堂医案两卷,曹仁伯先生所著也。先生讳存心,字仁伯,别号乐山,系常熟之福山人。幼时读书颖悟,长老咸目为令器。顾以家道不丰,一衿不足裕衣食,遂谋习医。从薛性天先生游。薛故郡中名宿,得先生剧尝之,谓将来光吾道者必曹生也。先生居薛所十年,帏灯焠掌,上自灵素,下逮薛喻诸家,无不研求贯串,乃出应病者之求,辄奏奇效。先生尝言:医者存心,须视天下无不可治之病,其不治者,皆我之心未尽耳。故其临病人也,研精覃思,直以一心贯乎病者之食息起居,而曲折无不周至。

每有剧病,他人所弃而不治者,先生独能运以精思,而以数剂愈之。古人谓生死肉骨,先生诚有之焉。先生又言:每遇病机丛杂,治此碍彼,他人莫能措手者,必细意研求,或于一方中变化而损益之,或合数方为一方而融贯之,思之思之,鬼神通之,苦心所到,必有一恰合之方,投之而辄效者。以是知医者之于病,稍涉危疑,即目为不治而去之者,其不尽心之过为不少也。嗟乎,先生之言如此,即先生居心之笃厚,与艺事之精能,盖皆即是而可见矣。先生所著,有琉球百问、继志堂语录、过庭录、延陵弟子纪略诸书。

经先生之孙博泉玉年哀集鋟行,杨太常滨石序之,先生之行谊,备详於许君廷誥所撰家传中,先生以医名著,继叶薛诸公而起,德被吴中,名驰海外,至今人能道之,特其所著医案,於过庭录延陵弟子纪略外,未有传本,今年夏,偶於友人处,得见其门弟子所录存者,惜中多闕误,因假归钞录,為之次第整理,删其繁乱,擷其精粹,间或赘以评语,以发明其用意之所在,钞成上下两卷,俾后人读之,犹可想见其诊病时危坐搆思,旁若无人之概云,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八月,江阴柳宝詒识。

查看下载地址: